“宫寒”只是痛经最常见的一个原因 想彻底解决痛经问题还需对症下药

2021-06-17 16:27:57
对于不少女朋友来说,“每个月的那几天”都曾经历过不适。常听人说,这是“宫寒”在作怪。于是,常见女生们捧着姜枣茶、红糖水,以消除被“姨妈疼”支配的恐惧。

痛经真的都是“宫寒”闹的吗?其实也不尽然。“宫寒”指女肾阳不足,子宫寒冷,气血运行不畅。实际上,“宫寒”只是痛经最常见的一个原因。要想彻底解决痛经问题,还需要对症下药。

要对付“姨妈疼” 先得找到病根儿

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:一是实证,即“不通则痛”。由于寒、湿、热等内外邪阻碍气血运行而造成瘀滞,其中因寒致瘀的最为普遍。经常或经期、产后贪食生冷、坐卧湿地、冒雨涉水、久处阴冷环境导致“宫寒”。这类患者宜驱寒祛瘀止痛。

二是虚证,即“不荣则痛”。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而失于濡养。这类患者时应注意调补,宜补气养血或补益肝肾。

中医如何治疗痛经?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,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来治疗。

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、乳房胀痛或刺痛、心烦易怒,经色暗或有血块,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。应服具有疏肝理气、化瘀止痛作用的药物。

气血虚弱型 表现为经期小腹绵绵作痛,月经色淡质薄,月经量少,神疲乏力,面色蜡黄,食欲欠佳,大便溏泻等。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。

阳虚内寒型 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经色淡暗或有血块,月经量少,伴有腰酸腿软,手足不温,小便清长等,即常说的“宫寒”。应服有温经散寒,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。比如红糖姜汤,能补气养血,温经活血。其中红糖具有补血、散瘀、暖肝、祛寒等功效,生姜有补中散寒、缓解痛经的功效。

肝肾虚损型 表现为月经干净后1至2日出现腰酸腿软,小腹隐痛不适,或有潮热、头晕耳鸣等。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。

市面上针对痛经有常见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、月月舒痛经宝颗粒、乌鸡白凤丸、桂枝茯苓胶囊、益母草冲剂、散结镇痛胶囊、广西花红片等,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。

这三种痛经 或暗藏疾病危险

痛经分为原发痛经和继发痛经两类。原发痛经又称为功能痛经,青春期多见,常在初潮后1至2年内发病。大多与激素波动密切相关,精神、心理因素也可以导致,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调节。但若痛经的时间长达3天以则应采取止痛措施对症治疗。

继发痛经的症状常常是进行加重,由盆腔器质疾病引起。妇科盆腔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,要针对病因治疗。以下几种痛经可能提示女朋友患有某些疾病,当引起重视:

1.月经量增多,痛经越来越厉害,持续时间越来越长,有可能是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;

2.经期发烧、下腹坠痛严重,可能是患了盆腔炎;

3.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,或气味发生变化,同时体温升高和下腹痛,则有可能患上了子宫内膜炎。

痛经因病因不同、分型不同,一旦有了痛经情况,需到医院面医就诊,分析明确后选择合适的治疗、调理方案,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,并避免贻误病情。如出现月经期腹部剧烈疼痛,伴有面色发白、出冷汗或月经期突然晕倒等严重情况,应及时就诊,刻不容缓。

“姨妈疼”再偷袭 试试这8招儿

针对痛经有哪些缓解的简便方法?造成痛经的原因有很多,可根据痛经的类型选择其中1至2种即可。

1.姜糖水。取红糖20克,红枣5枚,生姜片6克。加水适量煎汤饮。月经前两天开始服,每天1剂,连服3至5天。本方适用于寒邪凝滞型痛经。(有糖尿病者不适合)

2.玫瑰花茶。取玫瑰花3至5枚泡水代茶饮。各型均宜。

3.黄芪20克,当归10克,大枣10克,红花6克。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,每日服1剂,分3次服完。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,连服5天。此方具有补益气血、行气止痛功效,适用于虚损型痛经。

4.按压穴位。手上的合谷穴、下腹部的关元穴和气海穴、小腿部的三阴交是缓解痛经的有效穴位。注意体质差者合谷穴刺激不宜太强。

5.穴位压豆。简单方便快捷,可自己操作。常用穴位:内分泌、子宫、神门。

6.敷脐疗法。将生姜片或大盐炒热用纱布包后敷在肚脐眼上,也能起到不错的止痛作用。中医认为生姜温、具有驱寒暖身的作用,切成片后能使生姜中的辛温成分更好地散发出来,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。

7.灸法。主要是借助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,对神阙、关元、命门、肾俞进行灸疗。具有温肾散寒暖宫、消瘀散结止痛的作用。

8.中药泡足。取中药当归20克,红花20克,苏木15克,寒明显的可加生姜20克,用水3升,煎煮20分钟,不用去渣,冷却至适合的温度(视各人对温度耐受度调整),泡脚每次20-30分钟,每天可以泡2次。(有足疗禁忌症者不适合此法)

文/谢燕芳(北京友谊医院)

标签: 痛经 宫寒 病根儿 虚证 气血虚弱 阳虚内寒

关闭
最新热文